小肽的概念小肽
肽由不同氨基酸通过肽键连接而成。小肽:又叫小分子肽,是指超低分子量的寡肽,仅由2~4个氨基酸构成的高活性肽,分子量一般在180~480道尔顿。
寡肽:是指氨基酸构成个数小于10个,肽分子量一般在1000道尔顿以下,小肽是寡肽中的超低分子量肽。
多肽:通常由10~100氨基酸分子脱水缩合而成的化合物叫多肽,分子量在1000~10000道尔顿的肽。
很少一部分多肽会出现在酸溶蛋白中,而寡肽、小肽和游离氨基酸可全部出现在酸溶蛋白中。酸溶蛋白,即较低分子量的蛋白水解物,包括肽和游离氨基酸,可以溶于酸性溶液的蛋白,而高分子蛋白质在酸性条件下易被沉淀。其检测方法参考《大豆肽粉标准(QB/T2653-2004)》,测定15%三氯乙酸中可以溶解的蛋白。
小肽的分类肽的分类
小肽按其功能分为两大类:功能性小肽和营养性小肽
★ 功能性小肽:指能参与调节动物的某些生理活动或具有特殊作用的小肽,如抗菌肽、免疫肽、抗氧化肽、激素肽及表皮生长因子等。
★ 营养性小肽:是指不具有特殊生理调节功能,只为蛋白质合成提供氮架的小肽。
肽的营养理论肽的营养理论
传统蛋白质营养理论:蛋白质营养就是氨基酸营养。
新论点:蛋白质在肠腔内的最终水解产物除氨基酸外,还有部分小肽直接透过肠道粘膜被吸收。
研究结果表明:蛋白质在胃肠道被分解为小肽与氨基酸;小肽的吸收机制与游离氨基酸完全不同,通过特殊转运系统进入细胞。
“食物中的蛋白质被消化器官的酶类分解,最终70%被分解为分子量更小的肽直接吸收,只有<30%分解为氨基酸吸收”(Grimble,1986;Meisel,1987;Valette,1993)。
小肽的特点肽的特点
❈小肽结构简单、分子量小、不饱和,能够通过细胞膜的渗透以原形直接进入细胞内,而不需要再次消化,也不需要耗费能量。
❈参与酶的合成,激发酶的活性,强化酶的功能,维持酶的稳定。
❈改善中间代谢膜(肠胃粘膜、毛细血管壁、肺泡、脑脊膜、红细胞壁、肾小球基底膜)的通透性。
❈能够有效的吸收营养,排泄毒素,并能防御病原体的入侵。
❈能促进动物对其它营养物质的消化率,提高动物生产性能。
小肽的吸收机制小肽的吸收机制
近年来的研究表明蛋白质在动物消化道中消化酶作用下的水解终产物大部分是多个氨基酸残基组成的小肽,它们以完整形式被吸收进入循环系统从而被组织利用。小肽载体在小肠黏膜上被发现。单胃动物对小肽的吸收只依赖肠系膜系统,小肠是小肽吸收的主要场所,由小肠黏膜上皮细胞完成。
关于小肽的转运机制目前还不全部清楚,但是三种可以证实。
❶ 具有pH依赖性的H+-Na+交换转运体系,不消耗ATP。
❷ 依赖H+或Ca2+离子的主动转运过程,需要消耗ATP。在缺氧或添加代谢抑制剂的情况下被抑制。
❸ 谷胱甘肽(GSH)转运系统。由于GSH在生物膜内具有抗氧化功能,故该系统具有十分重要的生理意义。
小肽的定量分析方法小肽的定量分析方法高效液相色谱技术(HPLC)
原理 高效液相色谱是色谱法的一个重要分支,以液体为流动相,采用高压输液系统,将具有不同极性的单一溶剂或不同比例的混合溶剂、缓冲液等流动相泵入装有固定相的色谱柱,在柱内各成分被分离后,进入检测器进行检测,从而实现对试样的分析。
![]()
高效液相色谱法有“四高一广”的特点:
高压、高速、高效、高灵敏度;
应用范围广;柱子可反复使用;
样品量少、容易回收。
小肽含量估测
T25、T30、T35的估测:
小肽含量(%)=0.6×酸溶蛋白(%)-0.2×水解度(%)
★酸溶蛋白检测方法
原理 利用大分子蛋白质在三氯乙酸(TCA)溶液中形成沉淀,除去酸不溶蛋白质,从而测定酸溶蛋白,将酸溶蛋白与浓硫酸和催化剂一同加热消化,使蛋白质分解,分解的氨与硫酸结合生成硫酸铵。然后碱化蒸馏使氨游离,用硼酸吸收后再以硫酸或盐酸标准溶液滴定,根据酸的消耗量乘以换算系数,即为酸溶蛋白含量。
★水解度检测方法(茚三酮比色法)
原理 凡含有自由氨基酸的化合物,如蛋白质、多肽、氨基酸的溶液与水合茚三酮共热时,能产生紫色化合物,可用比色法进行测定。氨基酸与茚三酮的反应分为两个步骤,第一步是氨基酸被氧化形成 CO2、 NH3和醛,茚三酮被还原成还原性茚三酮;第二步是所形成的还原性茚三酮与另一个茚三酮分子和NH3缩合生成有色物质。
小肽的营养与功能
小肽在动物营养方面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作用:
- 促进氨基酸的吸收和加速蛋白质的合成
- 促进肠粘膜结构和功能发育
- 提高机体免疫力,促进免疫器官发育
- 促进矿物质吸收和抗氧化作用
版权所有©秦皇岛益尔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备案/许可证编号为:冀ICP备20004825号-1
秦皇岛益尔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电话:0335-6070988-8208 邮箱:yeqhdxs@126.com
地址:河北省秦皇岛市抚宁区沿海高速西出口300米